新闻中心

马茂军教授又上央视!百家讲坛开讲啦!

发布时间:2021-04-25 22:29:35    来源:永利集团3044官网欢迎您

新闻来源转自晚安华师


永利集团3044官网欢迎您教授马茂军

再度作客《百家讲坛》

他透过历史阐释文学

为大家讲述“宋朝那些人和事儿”

微信图片_20210425223836.png


      4月22日,永利集团3044官网欢迎您马茂军教授再次作客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早在2016年,马茂军就在《百家讲坛》讲述了大宋名相赵普的故事。此次节目内容升级,马茂军将为观众讲授包括苏轼、王安石、柳永等一系列宋代文人、宋代历史人物以及宋代文化相关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分板块进行讲解。节目内容将近40集,第一集题目为“宋朝哪里来”,讲述宋代文化特质,回答为什么会出现商业化、人文化特质等问题,从地域文化来阐释宋代文化产生的原因。

微信图片_20210425224201.png


 欣赏王安石更胜苏东坡  


    “我可能更喜欢王安石,然后才是苏东坡。”马茂军认为王安石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学上,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大众普遍认为王安石的改革是失败的,实则不然。在王安石下台之后,宋神宗并没有停止改革的进程,而且变法的时间比他更长。他的学生吕惠卿、曾布、蔡京等人也仍在推行变法,甚至到了南宋,王安石的改革还在继续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凭借其合理性、超前性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安石在诗、词、文方面也都有杰出的成就,马茂军格外欣赏王安石的诗歌,认为若评唐宋八大家的诗歌,王安石的水平比欧阳修还要略高一些。他评价王安石的半山体“颇有唐代的味道”。“如果他把所有精力放在文学上,一定不会比苏轼差。”

      

微信图片_20210425224308.png



在马茂军看来,王安石先是改革家,然后才是诗人。“他担当起一个民族的希望,国家的富强,这与普通文人的诗酒风流是不一样的。”与苏东坡相比,王安石更加“经世致用”。他不断追求着国富民强,即便遭受政敌攻伐、陷入无人理解的孤独境地,也始终不改初心。王安石的这种坚持与远见卓识,值得更多的人敬佩与推崇。


马茂军认为知识分子首先是要为国家出力,首要追求的始终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范仲淹,如张载,发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豪语。历代文人都是想建功立业的,但是往往由于性格、知识结构、机遇等原因而不得志,此时才会去做文人,吟风弄月,诗酒风流。“实际的‘出世’其实都是一种不得已吧。”马茂军感叹道。

微信图片_20210425224359.jpg


他坦言,人们固然需要文学家创造文学来丰富生活,但国家的复兴需要更多勇于牺牲、勇于失败的伟大改革家。当下,他期待学校和社会能够培养出更多像王安石这种“复合型”人才,也期待这些“多方面、多样化、实践性、实战型”的人才能够担起时代重任,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历史不断前行。


  触碰雾气下的残砖瓦砾  


与线下的教学相比,马茂军认为上电视节目最大的区别在于授课环境不同。录制节目时,台下没有观众和学生,他独自面对摄像机和光秃秃的墙壁,完成节目组定下的“命题作文”。他不断强调问题意识,“虽然这个看法不一定对,不一定为大众所接受。但是要提问题,提很多的问题,从百里挑十,十里挑一,这样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


马茂军带着观众一起思考,从历史中寻找解读文学的“新花样”,生发对中国文化更深层次的认识。陈寅恪“诗史互证”的观点对马茂军有很大的影响。所谓“诗史互证”,就是让诗歌与历史相互对照,以求得诗歌想要表达的真实含义,同时借由此对历史进行侧面印证。他购买了大量有关宋代历史的书籍,补充宋代历史知识,以求对宋代文化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


微信图片_20210425224438.jpg


“文学相当于水面的一层雾气,云山雾绕的,水面下的那些石块,那些残砖瓦砾,那才是历史的真实。”马茂军认为历史能带我们了解过去,文学则是作者在此基础上情绪的体现。“文史哲是互通的”,从文学角度看人物更多的是研究其人性、性格、情绪,而从历史方面去研究人物会更加全面,对人物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马茂军十分认同陈寅恪对于宋朝的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拨开缭绕的水雾,从历史角度去看待宋代文化,让他更直接地感受到宋朝作为“造极之世”的独特魅力。


微信图片_20210425224520.jpg


 自己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  


读书,也爱书。马茂军家中随处可见其藏书,从爬满花藤的小院一路走到古色古香的书房,满墙的书籍,拥挤又随意。走进马茂军的书房,就仿佛走进了一位风雅文人的“精神后花园”。


马茂军形容自己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早在研究生时期他就已经集齐了二十四史,在郊区还拥有一间书房,藏书更是不计其数,涉及文史哲等多个方面,最近尤喜收集线装书。而数量如此庞大的藏书也曾让马茂军苦恼,他曾效仿图书馆的做法,专门给自己的藏书标注了索书号,“其实后来看着看着书就放乱了,放乱了就再放回去。读书就是随意地翻,这才是读书日常化。”


微信图片_20210425224604.jpg



马茂军还喜欢收藏古玩,尤喜收藏砚台。他热情地介绍其中一方刻有汤显祖墨宝的砚台:“这是汤显祖在广东做官时写下的一篇文章,后来年份久了,石碑断开了,后人就顺势做成了一端‘碑砚’。”黑褐色的石碑,行文流畅的书法,一块小小的砚台承载着历史和文明的缩影。马茂军轻抚着这端碑砚,满眼都是对它的珍惜和爱护。


“在我读博士的时候别人就说我像宋人。”马茂军用“散漫”概括了自身与宋人的相似之处。“人生最美好的事就是拿一本书,泡一杯茶,窗外的风吹进来,你可以看,也可以不看,这个时候就是古人讲的‘宁静致远’。”他喜欢悠闲的生活,除了出门运动健身外,马茂军基本上都待在书房里,在墨香书香浓郁的一方天地中,或读书,或习字,“只有当心灵宁静下来,才能去想象、去品味古时的事情。”


微信图片_20210425224700.jpg



  每日一本书,四海皆书房  


“我们很难判断哪一本书最好,所以只能读大量的书,以此来提高我们整体的专业素养。”他要求自己的研究生每天读完一本书,每周举行读书分享会,并对学生提出了在大学期间读完三百本书的目标。“以前我们叫‘读大学’,现在我们叫‘上大学’。”一字之差,却道出了大学生的阅读现状。他笑称一眼就能看出同学们读过多少书。“你心中装了300多个大师,与你只看过40多本教材,那种眼神是不一样的。”读书多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眼神自然也就“致远”了。


在这浮躁又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要达成“每天一本书,读书三百本”的目标,听起来似乎是天方夜谭。马茂军说:“先看目录。大部分的书你都可以通过目录,去看我们不了解的、感兴趣的地方。”如此每日读书,看书的效率将越来越高,沉淀在我们灵魂中的知识也越来越多。


微信图片_20210425224734.jpg



有人认为,读书是一件庄重的事,可在马茂军看来,当我们想读书时,随时随地都是合适的。曾有位学生说自己因回家事情太多没空读书,马茂军便问:“你在车上为什么不读书?等飞机时为什么不读书?在飞机上为什么不读书?回家路上为什么不读书?”只要想读书,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读,不必苛求时机,更不必在意环境。四海之大,皆是书房。


马茂军建议不必限制自己的阅读类别,什么类型的书都可以读。“读书就像吃菜一样。东坡肉好吃,但不能多吃。只有什么菜都吃,每天摄入三十种营养,才是科学均衡的。”同时,他尤其建议大家多读大师的作品。读一本书就相当于见一位大师,日积月累,坚持读书的人最终都能成为大师。“相反的,每天玩手机,你不就成为手机了吗?”

微信图片_20210425224823.jpg

采访结束,马茂军给我们拿来家乡特产小吃,一直将我们送至小院外,目送着我们离开。夜已深,微凉的晚风吹来小院里馥郁的花香,伴随着持久不散的墨香和书香。那一方小小天地,是浮躁生活里诗意的栖居之地,寄藏着独属于文人的宁静与安然。


每天中午12:00

锁定CCTV-10科教频道和央视频

让我们一起期待马茂军教授

在《百家讲坛》上的精彩讲授


马茂军教授主讲系列节目

《宋朝那些人和事儿》播出时间

宋朝哪里来

4月22日

那些人那些词

4月23日

钱氏排名之谜

4月24日

王旦的心事儿

4月25日

包公真相

4月26日

战神之谜

4月27日

武将的困惑

4月28日

这个人物不一般

4月29日

理想与现实

4月30日

王安石的战友们

5月1日

政坛东坡

5月2日

东坡的衣食住行

5月3日

一代文豪

5月4日

靖康真相

5月5日

徽宗的面孔

5月6日

大宋军神

5月7日

魂归风波亭

5月8日

民族的脊梁

5月9日

首播时间:12:00

重播时间:24:10

采写丨田嘉媛 刘司尧
李苑晴 张若楠 彭蕾 李芷璨
摄影黄泽楠 李文泽
制图李敏然